隨著我國車市發展愈加成熟,國內汽車行業已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加速演變。作為整個汽車消費產業鏈下游的汽車經銷商,也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。
前不久,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了《2023年上半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》,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汽車主機廠與經銷商之間關系的變化。今年上半年經銷商總體滿意度情況為73.1,是十年來的低谷。
圖片來源:中國汽車流通協會
《報告》還顯示,隨著新車價格持續下降,今年上半年,有50.3%的經銷商處于虧損狀態,而盈利的經銷商比例為35.2%,持平的比例為14.5%。
圖片來源:中國汽車流通協會
“2023年上半年,汽車市場外部環境紛繁復雜,汽車消費需求恢復緩慢,終端交易價格持續下探,以價換量的結果是增量不增利,增量也只是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,傳統燃油車銷量持續下滑。”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方面表示,這些不利因素都導致經銷商的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劇。
(資料圖片)
首先是汽車市場需求的情況。乘聯會的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,中國汽車市場累計新車銷量增長了2.7%,達到了952.4萬輛,這與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降。汽車市場仍處于恢復期,經銷商普遍反映,廠家設定的年度銷量目標過高,導致了汽車市場的供求不匹配。大規模的新車降價使得消費者選擇觀望,抑制了消費需求的釋放。廠家為了促進消費,通常會向經銷商施加庫存壓力,并通過給予銷售返利、提供承兌匯款、實行現金回款或提供免息等政策鼓勵經銷商大批量進貨。然而,在汽車市場低迷的情況下,部分經銷商對車市前景的預期不足,最終難以獲利。
(資料圖片)
其次是降價潮壓縮了利潤空間。自今年1月特斯拉降價以來,新能源車對傳統燃油車,尤其是合資品牌的沖擊持續不減。在各方支持下,許多燃油車品牌加大了降價的力度。據統計,有超過40個汽車品牌在3月底之前加入了“價格戰”。下半年,隨著特斯拉發起新一輪降價,10余個汽車品牌再次跟進。“價格戰”使得經銷商微薄的利潤受到侵蝕。此外,人員流失、運營成本上升、客流量減少以及線索轉化成本增加等因素,也進一步加大了經銷商的運營壓力。
(資料圖片)
最后是汽車營銷模式的改變。新時代下,越來越多汽車品牌在造車新勢力的帶動下,開始嘗試直營、代理等新模式,分攤了原有的市場份額。
作為渠道端的絕對主導,經銷商應該如何應對廠商關系的變化以保證自身盈利,成為其能否穿越周期的關鍵因素。
一方面,多數廠家尤其是自主品牌傾向于創立獨立的新能源品牌,從而實現細分產品矩陣。調查顯示,這種方式固然能夠強化消費者認知,有利于市場拓展,但獨立建網增加經銷商投入,初期產品少銷量低,難以支撐網絡盈利。經銷商需優化旗下品牌矩陣,根據市場需求設置新能源品牌投資標的,合理控制庫存容量。
(資料圖片)
另一方面,從經銷商利潤結構中可以看到,新車銷售利潤占比大幅下滑,由2022年底的19.7%下滑至4.9%,售后、金融保險、二手車業務支撐了主要利潤增長,尤其是售后貢獻了55.4%的利潤。因此,經銷商應牢牢抓住售后業務,全面提升對車主的服務質量,維護汽車品牌的形象和口碑。
圖片來源:中國汽車流通協會
從某種意義上講,經銷商加速洗牌升級是汽車產業成熟化發展的必然現象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對此提出,期待“新的、和諧共贏的廠商關系”的出現,以推動汽車市場持續健康發展。(文/王夢冉)
編輯:郭成